1945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

發現青黴素、以及青黴素對不同傳染病的療效

 

前言:

自古以來,傳染病就是人類的大敵。一代一代的科學家在傳染病的預防和治療方面做了不懈努力。後來研究發現細菌是傳染病的罪魁禍首,於是人們都千方百計尋找殺死傳染病細菌的新藥。直到青黴素被發現,傳染病幾乎無法治療的時代自此成為歷史,人類的平均壽命也得以延長。

發現青黴素的是英國細菌學家亞歷山大·弗萊明。1928年,弗萊明在檢查培養皿時發現,在培養皿中的葡萄球菌由於被污染而長了一大團黴,而且黴團周圍的葡萄球菌被殺死了,只有在離黴團較遠的地方才有葡萄球菌生長。通過鑒定,弗萊明知道了這種黴菌屬於青黴菌的一種,於是,他把經過過濾所得的含有這種黴菌分泌物的液體叫做“青黴素”。

1935年,英國病理學家弗洛裏和僑居英國的德國生物化學家錢恩合作,研究青黴素的性質、分離和化學結構,解決了青黴素的濃縮問題。當時正值二戰期間,青黴素的研製和生?轉移到了美國。青黴素的大量生?,拯救了千百萬傷病員,成?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與原子彈、雷達並列的三大發明之一。

這一造福人類的貢獻使弗萊明、錢恩和弗洛裏共同獲得了1945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。青黴素的發現是人類發展抗菌素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。直到今天,它仍是流行最廣、應用最多的抗菌素。青黴素能殺滅各種病菌,還可以治療各種炎症。而且它對人體幾乎沒有毒性。因此除了極少數對青黴素過敏的人,大多數病人都能借助青黴素恢復健康。

正是青黴素的發現,引發了醫學界尋找抗菌新藥的高潮,人類進入了合成新藥的時代。

 

  

Fig. 1 圖由左至右為Sir Alexander Fleming;Ernst Boris Chain;Sir Howard Walter Florey

 

內容:

很多人問penicillin的命名由何而來,乃是因其由penicillium抽取出來,如同許多年前,digitalin這個字的發明也是因為其從植物digtalis中提煉而來。對一位微生物學者來看,微生物間的一物剋一物是相當司空見慣,而由其發展產生的抗生素也相當廣為人知。

1928 年Alexander Fleming在英國倫敦聖瑪麗醫院(St. Mary's Hospital)任職時,注意到實驗室培養皿中的葡萄球菌(Staphylococcus spp.)生長現象被一種青綠色的黴菌(Penicillium notatum)所抑制。Fleming因此推測 Penicillium notatum的分泌物具有抑制細菌生長的功效,並將觀察到所得的現象發表在1929年的英國實驗病理學期刊。

1922年,佛萊明形容lysosome為一對細菌有強大分解功效的一抗菌酵素,一層厚厚的細菌懸浮液會在加入人類眼淚或蛋白之後,僅僅幾秒就被分解乾淨。若在agar plate上以lysosome的內含物劃上一道,則其附近都不會有細菌生長。但是,會對lysosome有強烈反應的微生物大多不會感染人類,其應用在治療方面並沒太大用處,然而其技術卻對penicillin的研究有相當大的影響。

最初的penicillin是在培養葡萄球菌的dish中的黴菌裡頭發現的,在黴菌周圍有一圈澄清帶(Fig2),於是將此黴菌取下做pure culture並對其特性做研究。

Fig. 2 青黴菌菌落附近的葡萄球菌被溶解

此黴菌後來經證實為青黴菌,將其在室溫下培養在培養皿中4~5天,以劃線法在培養皿上接種不同的菌株,有的直直地依著劃線的方向生長不受影響,有的則在距離好幾公分處就被抑制住了,這證明了青黴菌釋放出來的抗細菌物質對不同菌有不同影響,有的甚至毫無影響。

Fig. 3 不同細菌朝青黴菌輻射狀劃線培養

1葡萄球菌、2鏈球菌、3-6桿菌

之後又做了一個實驗,利用相似的方法來比較 lysosome penicillin,其結果如下:

Fig. 4 Lysoome Penicillin 之間的比較

其中lysosome和penicillin的作用,其差異在許多對人類的傳染源都對青黴素敏感,於是又找了許多種的細菌來作測試,發現有很多常在人類氣管發現的球菌都對penicillin都有反應。

接著Alexander Fleming又以penicillin來測試微生物間的對立性。將一張白紙置於陪養皿上,營養物質會擴散到這白紙上,使得有色的菌株也能生長在這白紙上而觀察之。在Fig5中,penicillin會去抑制葡萄球菌,而葡萄球菌又會去抑制桿菌,故有了結果如下:

Fig. 5 細菌間的對立性

之後Alexander Fleming又作了許多相關的實驗,包括penicillin的擴散率等,他隨即遇到一個問題:penicillin的純煉。雖然說phenol對細菌的毒性並沒有像對leucocyte一樣強,但penicillin仍然是很容易被摧毀的,由於Fleming的專長為細菌學,故他沒有再就penicillin的提煉做進一步的嘗試。1935年,英國病理學家弗洛裏和僑居英國的德國生物化學家錢恩合作,重新研究青黴素的性質、分離和化學結構,終於解決了青黴素的濃縮問題。

Fig. 6 Phenol對於Leucocyte的毒性比起對細菌的還要打得多

實驗中,Florey 和 英國的Ernst Boris Chain 先將八隻老鼠注入致死劑量的細菌,其中四隻追加可能含有抗菌的物質,其中包括Fleming的粗培養液。結果發現,只有注射粗培養液的老鼠存活。另外,Florey和Chain成功地從粗培養液中純化出penicillin。之後,又進行實驗證實penicillin能保護動物體免於細菌感染的威脅;緊接著Florey和Chain將penicillin順利量產。最後Fleming、 Florey及Chain三人因為發現penicillin及其治療感染性疾病的功效,而在1945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。

 

感言:

Fleming發現青黴菌生成之青黴菌的過程彷彿就是由一連串過程所構成的,說他運氣真得很好也是沒錯,但看到那一個過期培養皿的應該絕不只Fleming一個人,為何只有他注意到這一點點蛛絲馬跡呢?所以說上天並不會幫助沒有準備的人,如果自己沒有兩下子,成功也不會從天而降的。

有件事我也很在意,就是關於Fleming在演講稿中最後提到的,關於penicillin用量的多少問題,他在文中說若給予的劑量不夠殺死細菌,則有可能引發突變產生具抗藥性的亞種。在我所察到的資料有提到:在1942卻發現了許多對penicillin具有抗性的亞種,往後的16年當中陸續發許多抗藥性的菌株,  1968年在德國有112,000感染志賀菌(Shigella)的病例造成之15,000人死亡,期間使用了chlroamphenical、tetracycline、streptomycin、sulfoamide,此菌逐一產生了抗性, 1972年在墨西哥因Salmonella thyphi造成傷寒大流行,有100,000感染病例,最造成14,000人死亡,期間投以多種抗生素均不具療效,Hamemophilus influenze會引起小兒肺炎、中耳炎及呼吸到感染種疾病,亦對多種抗生素具有抗性,後來研究發現這些菌株帶有R質體(R plamid),因R質體上具有多種抗生素分解脢基因,產生抗生素分解脢分解抗生素,因此可抵抗多種抗生素。

而在1995年的小說「Ebola」和「The Hot Zone」、電影「Outbreak」,以人類對抗變種病毒的征戰為主題,敘述科學家必需在最短時間內消滅變種病毒,否則人類就有滅亡的危機。可怕的是,這些故事情節已成為人類活生生的惡夢。以造成出血熱的伊伯拉病毒為例,從1995年起伊伯拉病毒便陸續在非洲的Zaire、Gabon奪走數百條人命,成為轟動全球的新聞。更糟糕的是,從非洲進口的猴子,因帶有Ebola Virus因此到了美國德州實驗室造成工作人員感染而致死。

由於前人的研究貢獻,讓人類因為抗生素而受惠,讓人類有幸擺脫疾病的糾纏。但是人類濫用抗生素的後果,似乎又讓我們回到了原點。為了避免惡夢成真,我們必須深思,將來我們的醫療將從何發展?該如何使用我們現有的藥劑?

補充:

抗生素
Antibiotic

抗生素為微生物所產生的物質,使其能殺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長或繁殖,它們的作用機轉為:

  1. 抑制細胞壁的合成

  2. 做用在細胞膜

  3. 抑制蛋白質的合成

  4. 葉酸的合成

  5. 抑制DNA的合成

  6. 抑制DNA-dependent RNA polymerase

  7. 抑制核酸的合成

Penicillins:盤尼西林(青黴素)

1. 演進及分類:Penicillins 會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,尤其是對於增殖分裂期的細菌效果最好。

盤尼西林類抗生素的演進及分類如下所示:

Penicillin G →Semisynthetic Penicillins → Aminopenicillins →Carboxypenicillins → Ureidopenicillins。◆ Penicillin G, Penicillin V.

◆ Aminopenicillins e.g. Ampicillin, Amoxicillin

◆ Semisynthetic penicillins e.g. methicillin, nafcillin, oxacillin

◆ Carboxypenicillins e.g. carbenicillin & ticarcillin

◆ Ureidopenicillins e.g. mezlocillin, azlocillin, piperacillin

2. 細菌對盤尼西林產生抗藥性的原因

在適當的濃度下使用Penicillins 具有良好的殺菌作用;但使用不當的濃度可能只會產生抑菌作用,其主要原因在於:

◆ Penicillins會抑制細菌細胞壁pentaglycine[(Gly)5]單元體的連結反應,因而抑制peptidoglycan layer的形成,破壞了細菌細胞壁的結構,而達到殺菌的功效。

◆ 某些細菌為了生存、便演化成能夠分泌bata-lactamase的菌種,以避免Penicillins的殺菌作用。

3. 作用:抑制細菌細胞壁mucopeptide的合成,而在適當的濃度下具有殺菌作用。臨床  上可用於治療:骨髓炎、腹膜炎、肺炎、蜂窩組織炎、腦膜炎、心內膜炎、丹毒、猩紅熱、肋膜炎、梅毒、淋菌感染、放射菌病、白喉、破傷風及其他局部感染疾病。

4. 副作用:會有過敏性反應產生;輕微者皮膚起疹或出現蕁麻疹,嚴重者產生無防禦性休克甚至死亡。

藥動學

‧吸收:除 amoxicillin 外,口服 penicillins 的吸收皆受食物的影響。口服後 1-2 小時可達到最高血中濃度。

‧分佈:Penicillins 會與血中蛋白質結合,能廣泛分佈於組織及組織液中,包括腎、肝、肺、心、皮膚、滑液 (synovial fluid)、腸道、膽汁、腹膜液、氣管、傷口分泌物、骨骼、前列腺等。腦及眼部只在發炎時才能達到治療濃度。Penicillins 可通過胎盤。

‧排泄:Penicillins 大部份經由腎小球過濾及腎小管分泌,以原型藥由尿液排出,小部份經由肝臟代謝及排泄 (oxacillin 除外)。Probenecid 會抑制或延緩 penicillins 的腎小管分泌;嬰兒及初生兒的排泄通常較慢。大部份 penicillins 的血中半衰期皆很短 (< 1 小時),ampicillin 稍長。腎功能不全的病人半衰期較長,oxacillin 與 dicloxacillin 因為肝臟代謝及膽道排泄比例較高而不太受影響。

抗生素

開始使用時間

發現耐藥時間

磺安嘧啶

1930s

1940s

青黴素

1943

1946

鏈黴素

1943

1959

綠黴素

1947

1959

四環素

1948

1953

紅黴素

1952

1988

萬古黴素

1956

1988

新青黴素

1960

1961

氨□青黴素

1961

1973

頭孢菌素

1960s

60年代後期

Reference:

  1. http://www.nobel.se/

  2. http://www.health.nsysu.edu.tw/fdaglobe/acp_001.htm#11

  3. http://science.scu.edu.tw/micro/1024/learn/02micro_bio/chao000/chao012.htm

  4. http://home.kimo.com.tw/j.acky/Ab/antibiotic.htm

  5. http://www.zhengwunet.org/zhengwunet/article/2001/10/23/319p.html

本網頁內容由 生科系 郭裕民同學提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