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0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| |||
Hans Fischer ( 1881-1945 ) Fischer因為在pyrrole化學及haemin生成的研究貢獻,得到了諾貝爾化學獎。後來他繼續從事有關膽紅素和葉綠素(chlorophyll)的性質及結構方面的研究 |
|||
|
◎ 得獎者生平 Hans Fischer - 西元1881年7月27日在德國Hoechst出生。父親為Dr. Eugen Fischer,母親為Anna Herdegen。Fisher幼時在Stuttgart接受初級教育,接著進入位於Wiesbaden的 "humanistische Gymnasium" 接受中等教育。西元1899年Fisher獲准進入大學,並同時修讀化學和醫學相關課程。他起先在University of Lausanne就讀,後來又到University of Marburg繼續求學。西元1904年,他在Marburg修得化學學士學位(under T. Zincke)﹔兩年後,他又在Munich獲得醫學執照。西元1908年,同樣是在Munich,他得到碩士學位(under F. von Müller)。 Fischer踏出社會的頭一年是在Munich的the Second Medical Clinic服務,並在the First Berlin Chemical Institute跟隨Emil Fischer(19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)學習。1911年他回到Munich,1912年受邀擔任內科學講師。1913年Munich的the Physiological Institute (O. Frank) 聘請他擔任生理學講師。1916年,Fischer應University of Innsbruck之請,接受Medical Chemistry的教授職務。西元1918年,他轉往University of Vienna工作。 1921年4月1日之後、到他死前,他一直在Munich的Organic Chemistry at t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(Technical University) 擔任教授。 Fischer 的研究重點有兩樣,一是血液、膽汁、及植物葉之中的色素組成,一是pyrrole。研究pyrrole,主要是因血液、膽汁、及植物葉之中均為自然合成的 pyrrole色素﹔此外,也特別因為pyrrole是膽紅素(bilirubin)成分。Fisher為數眾多的論文多交由Liebigs Annalen der Chemie and Hoppe-Seylers Zeitschrift für physiologische Chemie出版發表。 為了獎勵Fisher的研究成就,1925年他獲得"Geheimer Regierungsrat" (Privy Councillor) 頭銜﹔1929年他獲頒the Liebig Memorial Medal﹔1936年Harvard University 授與他榮譽博士學位﹔1937年他再得到the Davy Medal。1930年,Fischer因為在pyrrole化學及haemin生成的研究貢獻,得到了諾貝爾化學獎。西元1935年, Fischer 教授與Wiltrud Haufe女士共結連理。 Hans Fisher於西元1945年的3月31日,在Munich過世。(2) |
||
◎ 得獎之研究內容 Hans Fisher因為在pyrrole化學及haemin生成的研究貢獻而得到諾貝爾化學獎。主要的內容是有關haemin以及haemin與chlorophyll之間的關係,其重點簡述於下:(3,4) Ø Haemin與pyrrole ring
|
|||
|
|
|
|
|
|||
1) Haemin的生成由glycine及succinyl-CoA開始,經過decarboxylation後,生成 d-aminolevulinic acid (ALA)。在此過程中,Pyridoxal phosphate (PLP) 為transaminases、擔任coenzyme的角色,可促成ALA生成。此步驟為haemin生成步驟中的committed step,而ALA具有調節haemin生成的功能。 |
|||
2) 再以兩個 d-aminolevulinate (ALA)分子組構成 porphobilinogen (PBG)當中的pyrrole ring。在這裡需要酵素PBG Synthase (Porphobilinogen Synthase),也稱為ALA Dehydratase的作用。每一個Porphobilinogen Synthase中的homo-octomeric complex 會與8個鋅離子 (Zn++) 結合。(這些可與Zn++鍵結的binding sites包括cysteine的S ligands,同樣也可與鉛離子 (Pb++) 鍵結,但與鉛離子的鍵結將會導致Porphobilinogen Synthase的活性受抑制。)然後,四個porphyrin ring 可組成一個porphobilinogen (PBG)。 |
|||
|
|||
3) 接下來需要Porphobilinogen Deaminase的反應。Porphobilinogen Deaminase具有dipyrromethane prosythetic group。 Porphobilinogen Deaminase可由兩個PBG代謝生成 dipyrromethane prosthetic group。因此先由6個PBG分子形成hexapyrrole結構,再水解出一個dipyrromethane,然後生成free hydroxymethylbilane。 |
|||
|
|
||
4) 接著Uroporphyrinogen III Synthase會將linear form tetrapyrrole hydroxymethylbilane 轉為macrocyclic uroporphyrinogen III。Uroporphyrinogen III Synthase 可使linear form閉合成環狀,並形成對稱結構的tetrapyrrole。這個重組結構的產物被稱為spiro intermediate。 |
|||
|
|||
5) 將uroporphyrinogen III轉為 protoporphyrin IX: (A)將四個acetyl side chains作decarboxylation,形成methyl groups。 (B)將其中兩個propionyl side chains作oxidative decarboxylation,形成vinyl groups。 (C)氧化生成更多的雙鍵結構,然後以Protoporphyrinogen Oxidase作用。 (D) 生成protoporphyrin IX。 |
|||
|
|||
6) 鐵離子Fe2+與protoporphyrin IX作用,生成Ferrocheletase,以形成haemin (heme)。 |
|||
|
|||
7) Haemin的生成反應式總表(4): |
|||
|
|||
Chlorophyll (葉綠素) 與Bilirubin
(膽紅素) Fisher發現葉綠素中同樣也具有haemin結構,但其中心為Mg++,而非鐵離子。他並且繼續研究葉綠素的結構。他並且研究膽酸分解成 porphins的過程,而在1944年成功的以人工合成膽紅素。(2) 葉綠素是參與光合作用的主要色素,它存在植物細胞內的葉綠體中.葉綠素反射綠光並吸收紅光和藍光,使植物呈現綠色。葉綠素有若干形式,其中最重要的一種是葉綠素a。它存在於植物、綠藻和藍綠菌中。葉綠素是所有生物最終依賴一種能特殊接受光激作用的化學物質。 葉綠素常與類囊體膜上的蛋白質結合而存在,是一種色素蛋白複合體。綠葉中的葉綠素含量約占鮮重量的0.05~0.20%,乾重的5%左右。葉綠素含量的變異甚大。葉綠素的基本單位是普菲林環(porphyrin ring),是由4個比咯環(pyrrole)連成一個大環,而環中央是鎂(Mg)原子,比咯環具有特殊的側鍵,其中之一為長鍵醇,稱謂葉醇(Phytol)。葉綠素a與葉綠素b在構造上稍異,前者在側鍵(II的3C位置)上是-CH3-,但後者則為-CH0-。葉綠素在有機溶媒中,顯示普菲林化合物獨特的光吸收特性。葉綠素主要是吸收紅光與藍光。於乙醚溶劑中,葉綠素a的兩處吸收高峰位置是430nm和660nm,葉綠素b在435nm及643nm。(19) ◎ 現今之相關研究發展 Ø 自然界中,紫質 (haemin) 化合物常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。例如血紅素中的血質即為鐵紫質,而植物光合作用的色素即為鎂紫質。以下為較重要之紫質化合物:(1)
Ø 紫質具有顏色和螢光:
Reference
本網頁內容由 生科系 梁馨芸同學提供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