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稞(hullessbarley)幫助藏人往高處定居

■大家都知道高原居,大不易,近來研究發現原來青稞能幫助藏族人適應高原環境。

撰文|葉綠舒

筆者高中時曾經參加過救國團的谷關戰鬥營。據說營地的海拔大約是一千公尺左右,雖不至於引發高山症,但是,隨著營隊的進行,每天都有人流鼻血。到最後一天,筆者也流鼻血了。不過是一千公尺的高度,就已經有這麼多人先後出狀況;當時筆者就想,如青藏高原(Tibetan Plateau)上的人,他們是怎麼適應高地氣候的呢?當時總以為「久了就好了」,不過最近的發現是,藏人帶有來自於丹尼索瓦人(Denisovans)的EPAS-1基因,這個基因使得他們可以適應高原環境[1]。但是,要真能在高原定居,光是有基因是不夠的;如果無法建立農業生產,而只是停留在狩獵-採集(hunter-gatherer)形式的話,族群在該地便不會定居。

最近,結合了美國、英國以及中國大陸的研究團隊,在研究了53個古代藏人的遺址後,發現:原來藏人能夠在高海拔地區定居,完全得力於青稞(Hordeum vulgare Linn. var. nudum Hook.f.)。

他們發現,在五千二百年以及更久遠之前,藏人過著狩獵-採集的生活。當時他們為了追逐獵物,偶而會出現在海拔4300公尺的高山上。在五千九百年前開始,有些藏人由黃河流域得到了小米(Foxtail millet,Setaria italica)與黍(broomcorn/proso millet,Panicum miliaceum),開始學著耕作。隨著小米的耕作慢慢的普遍,藏人開始由狩獵-採集轉為定居生活。但這段時期(五千二百年到三千六百年前),藏人定居的地方,是在海拔2500公尺以下的地區。推測原因,可能是由於小米無法抵擋高海拔地區的寒冬,所以那個時代的藏人都居住在海拔2500公尺以下。

大約在三千六百年前,青稞(大麥的一種)傳入青藏高原。青稞的傳入,使得部分的藏人得以往更高地(海拔2500公尺以上)移動;研究團隊發現,在更高地的遺址中,幾乎不見小米與黍,而是由青稞取代了這兩種穀物。在較低地區則成為三種穀物(青稞、小米、黍)並行的狀態。在更高地,除了青稞以外,還有耐寒的小麥以及綿羊,伴隨著藏人度過春夏秋冬[2]。青稞(大麥)最早在肥沃月彎(Fertile Crescent)馴化,由於它的成熟期比小麥短,又比較耐旱耐鹽,對肥份也不那麼挑剔,因此在肥沃月彎與雅典,尤其是在這兩個文明的後期,它也是重要的穀物。在青藏高原,由於高山上可種植季節相對縮短,此時成熟期較短又耐旱、耐鹽且耐寒的青稞,當然就當仁不讓地成為高地藏人的主食。雖然在近代大麥常被做為飼料,但對於釀造業來說,由於大麥有兩種澱粉酶(α-amylase以及β-amylase),可以讓澱粉分解得更快更完全,使啤酒釀造更順利。因此,大麥一直都是不可或缺的穀物[3]。最近的這個發現,當然使得大麥的「獲獎記錄」上,又增添了一筆。這個發現使筆者想到,在Jared Diamond的「槍砲、病菌與鋼鐵」中提到的,農業要發源,除了要有人和土地之外,還需要有適當的穀物可種植。究竟為何藏人選擇了往更高處遷移與定居,或許已不可考;但考古的證據告訴了我們,或許藏人在三千六百年前開始,之所以能往海拔2500公尺以上的區域居住,青稞的貢獻絕對是不可忽視的。

參考文獻:[1]. 2014/7/5. 藏人高原基因來自於遠古人種。中央社。
[2].F. H. Chen, G. H. Dong, D. J. Zhang, X. Y. Liu, X. Jia, C. B. An, M. M. Ma, Y. W. Xie, L. Barton, X. Y. Ren, Z. J. Zhao, X. H. Wu, M. K. Jones. 2014. Agriculture facilitated permanent human occupa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fter 3600 BP. Science.
[3]. T.R. Sinclair,C.J. Sinclair. 2010. Bread, Beer and the Seeds of Change:Agriculture's Imprint on World History. ISBN:9781845937058
作者:葉綠舒 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,科教中心特約寫手,從事科普文章寫作。

相片來源:維基百科